来源:上海新观察婚姻调查公司 发布时间:2025-04-25 09:11:09
元好问(号遗山)于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,遇捕雁者告知:
今日获一雁杀之,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,竟自投于地而死。
元遗山很感慨这种生死相许的执着爱恋,把这两只大雁买下,葬在了汾水之上,堆了些石头作为标识,称为雁邱。
作《摸鱼儿.雁邱词》,把自己的震惊、同情、感动,化为有力的诘问,问自己、问世人、问苍天,开篇即道:“问世间情为何物?直教生死相许。”在“生死相许”之前加上“直教”二字,更加突出了“情”的力量之奇伟。
正如后来汤显祖在《牡丹亭·题词》中所说:“情之所至,生可以死,死可以复生,生不可以死,死不可以生者,皆非情之至也。”
情至极处是何物,竟至于要生死相许?
都说醉过方知酒浓,爱过才知情重。那么,人世间的至纯至真至美的爱情,究竟是怎样的?
我们来看看心理学上的解释。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·斯坦伯格(Robert J·Sternberg)提出爱情三角理论(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),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:激情、亲密和承诺。
激情(相爱):爱情中的情欲成分,是情绪上的着迷,包括个人的外表和内在的魅力;
亲密(相亲):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,是两人心理上互相喜欢的感觉,包括对爱人的赞赏、照顾爱人的愿望、自我的展露和内心的沟通;
承诺(相许):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,是个人内心或口头对爱的预期,是爱情中理性的成分。
根据激情、亲密和承诺三大元素,可以组成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。
喜欢式——只有亲密,没有激情和承诺,如友谊。
很明显,友谊并不是爱情,喜欢不等于爱。不过友谊还是有可能发展成爱情的,尽管有人因为恋爱不成连友谊都丢了。
他们拥有的是「喜欢」,称不上是爱。能够分享与支持,却无电无磁、欠缺许诺。
有的人由于相处久了,彼此对对方的家世、背景、生活习惯及思想都非常清楚,在结婚时却不一定有着强烈的生理需求和天长地久的意愿。
这种只具有“亲密性”的感情称为“喜欢”,也可以用来解释所谓“红颜知己”的情况。